写一部能够帮助世人研究探寻起成语和佛教的联系词典需要准备多少年?听,汤仕普用他的故事在回答。
汤仕普,男,汉族,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史、中国韵文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汉语史学报》《励耘语言学刊》《中华文化论坛》《语文建设》等刊物发表论文26篇,其中核心及以上8篇(独著或第一作者);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主持并完成教育部、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各一项;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1项(在研)。
在自学上下功夫:做一名好学生
汤仕普本科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到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工作,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业三年后,为了继续提升学历,在得到我校的支持下,他考取了贵州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为了进一步深造,三年后,他又考取了该校的博士研究生。在这期间,他有许多更好的就业选择,但汤仕普从未动摇过,他坚定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无条件支持我去深造,我学成是为更好地回报学校。”
“高考语文不及格也能当中文系的老师吗?”汤仕普笑着调侃,最初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教师,“曾经的我高考语文只有89分,差一分及格。”读本科时,汤仕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兴趣并不高,面对繁多的阅读书目总是有畏难情绪,常处于学习的懵懂状态,直到后来他受到自己老师的影响,才慢慢对汉语研究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刻苦自学。没有人知道他付出了多少努力,熬了多少个夜晚,翻了多少本书。大家只知道,毕业的时候,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在170个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我校当时中文系仅招的两名教师之一。
“上大学时候,我特别喜欢一位老师,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他上课从不带书,只带几张卡片,但总是能把课本上的内容倒背如流,这背后一定花了许多功夫。”汤仕普明白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他也立志做一名能够以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好老师,这也无形中为他的科研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育人上动真情:做一名好教师
秉持着“诚心育人、良心做事”的教育理念,汤仕普不仅课上认真负责,课下也对学生关怀备至。
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级三班王秀回忆,大二接触古代汉语这门课程,遇到诸多难懂词汇及繁体字,尤其是对于文言文翻译中的句式及词汇,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汤仕普总是会利用课余时间为她答疑解惑,如古诗中的音韵平仄问题,让她对古代汉语更是重拾热情。
针对如何解决学生“读书慢、读书难”的问题,汤仕普给出了解决方法——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汤仕普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课前至少将教材阅读一遍。“面对繁杂的必读书目,只有反复地阅读书籍,才会形成语感,结合理论课程后才会形成语法体系。”汤仕普说。谈及有关古代汉语高效、高质量的读书方法的问题,汤仕普建议学生第一阶段先从《孟子》《墨子》《韩非子》等容易阅读的书目入手,培养语感,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理论课程的梳理结合到一起,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下一阶段则可以有目标地选择某个时代、某个人的作品进行阅读,比如先秦时期的书籍。“这样的方法能很好地缓解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及疏离感。”汤仕普说,文采是建立在古典句式的典雅之上的,只有达到一定的阅读量,积累词汇后,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
课堂上是好老师,课堂下是“好大哥”。除了提供课业帮助,在考研期间,汤仕普还会给王秀一些建议和相关专业课程辅导,监督并陪伴她,让她浮躁的心逐渐平静。同时,作为王秀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汤仕普点拨她找到“汉赋词汇新质”作为研究点,引导她了解其中知识,并不厌其烦地为她修改论文。王秀说,“汤老师为人谦虚谨慎,儒雅并重,积极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热衷于文学事业的研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民教师。”
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级四班杨信旭说:“记得去年准备考研的那段时间,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不知道该如何备考,陷入了短暂的迷茫。汤老师知道以后不仅为我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更是向其他院校咨询了我们‘大学生退役专项’的招收情况,最终在汤老师的帮助下,我才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备考中。得遇良师,承蒙教化,离别之际,感慨万千,因有一绝赠汤老师:逝水东流古亦今,窗前故纸为谁吟。他生重过明湖路,化作苍松立雪深。”
在语言上动真格:做一名好学者
从无到有的兴趣,来自对专业的深入了解。汤仕普是一个责任心大于一切的人,他认为,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对自己的专业其实不太感兴趣,但既然选择了,我就想好好学。”汤仕普说,2001年读本科时汤仕普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感兴趣,但他从未懈怠过对课程的学习。在汤仕普看来,以书本为主,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本科学习期间,汤仕普将专业课书籍翻了又翻、看了又看,长期的积累和学习,让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积累,他渐渐地发现了语言的乐趣,其成绩也慢慢排到专业前列。“语言是解决阅读问题的工具,是我们赏析文学作品的基础,我很庆幸自己能越学越有兴趣。”汤仕普说。
笔者注意到,汤仕普的办公室书柜里整齐摆放着《汉语历史语法》《中华文化》《中国佛教文化》等书籍,不同的书籍都被翻得泛起了毛边,一条小毛毯折叠放在书柜的边缘。“这是我本科时的教材,我完整地将它读了至少五遍。”汤仕普将书柜里的四本增订二版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教材拿在手上轻抚,虽然纸张已经泛黄,但书的封面被用胶带细心地粘黏了易损之处,仍旧保存良好。
此外还摆放着三版不同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教材。“所有的改变都有其必然的缘由,语言的演变与社会的变化、人们的交际息息相关,但是语言的变化,是由其内部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决定的。”汤仕普翻看这些不断更新改版的教材,他认为,语言的演变会受到语言规范的影响,因此人们总会产生“误读文本”的错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通过对语言抽丝剥茧的学习,会大大地减少因为望文生义所产生的错误,如《孔雀东南风》中的“寡妇”一词古意为“独居的妇女”却常被错认为是“失去丈夫的女子”、《诗经》中的“硕鼠”常被误解为“大老鼠”......
学语言、用语言、教语言、研究语言,这位平凡的教师在语言的世界一走就是二十年。(供稿/王星茹 胡兴洁 编辑校对/王良豪 审核/张瑾 陈挺)
汤仕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