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背景下优化高校经典阅读的育人模式

时间:2023-04-23浏览:110设置

孙 琳  郭相宜


[摘 要]以经典阅读为引领,打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书香校园”,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读书行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发挥数据效能、推动资源共享、促进信息交流、警惕算法陷阱,推进经典阅读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数字时代;经典阅读;创新发展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从“以书刊为阵地,以文化为武器”唤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到“吃小米饭,攻理论山”将马克思诞生日设立为“学习节”,再到建党百年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庆祝百年华诞的“打开方式”,百年大党对于经典研习的要求一以贯之。以经典阅读为引领,打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书香校园”,推进数字时代经典阅读的创新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怎样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的重要举措。
  经典阅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经典阅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典阅读为当代青少年提供勤学之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经典著作蕴含着恒久之至道,阅读经典可以帮助青少年打好勤学的基本功。随着通信技术与大众媒体的发展,作为对新技术最为敏感、对新事物最为开放的群体,一些青少年的阅读时间逐渐被读图、看剧的“浅阅读”所占据,音画构成的信息流多是刺激感官,却不触及心灵,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学习惰性,形成按照他人预设方式,被动接受信息的学习习惯,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些青少年思维缺乏锻炼、语言表达困难、学习素养欠缺,甚至对世界的理解都会支离破碎。而经典阅读则为青少年提供了文字阅读、习惯养成、思想对话的开放结构,可以更好地引发人与书、人与人的对话,唤起青少年往复思考,在阅读互动过程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峙,实现理性对感性的超越,使阅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青少年发自内心的情感和冲动,真正走上勤学之路。如中国人民大学发起“读史读经典”培养项目,抓住青年“拔节孕穗期”的关键时期,以推荐阅读书单、开设经典导读课、组织读书研讨会等方式,助力青少年在经典阅读中夯实勤学基本功。
  经典阅读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修德之本。“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崇德修身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基石。阅读风气其实就是一个校园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代人道德风气的反映。当下流行的“励志读物”“正能量短视频”等看似正面,但多是注重外在的物质成功,而非关切人内在的品德成长。经典著作中那高尚的精神境界,对人生社会的深邃思考,富有哲理的逻辑论断,真正帮助青少年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可以紧扣“历史”与“经典”两大关键词丰富青少年阅读内容供给,为青少年提供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引导青少年形成对普遍和本原问题的热切关注、深入思考,帮助青少年了解世界、观照自我,让青少年主动与经典对话,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确保青春的才华用得其所,努力成长为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
  经典阅读为当代青少年提供明辨之基。“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明辨是非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奋斗与奉献的航向。青少年群体阅历不广、思考不深,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用阅读来释惑,用经典来答疑,可以更好地让青少年掌握科学方法、破除思维禁锢,在对照、比较、思考、鉴别中找准人生价值何在,找准青春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可以将“经典阅读、深入阅读”的理念全面贯通于人才培养方案中,抓住“培根铸魂”的关键期,引导学生在扎根中国大地,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激荡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家国情怀和行动自觉。
  经典阅读为当代青少年提供笃实之力。“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青少年的接续奋斗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棒”。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如果没有经典思想的烛照与指引,青少年难以透过历史细节和人性真实来思考自身的历史定位、理解青春奋斗的时代价值。要立足“四力”标准,精选具有历史穿透力、思想感召力、艺术感染力、实践引领力的海内外精品译丛与著作,为青年进行书目推荐,在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与实践担当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道路上久久为功,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引导青年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自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时代洪流中勇毅前进。
  经典阅读在读书行动中具有关键作用
  通过经典阅读,可以更好地促进领学研学辅学相统一,促进校风学风家风相统一,促进读书交流行走相统一,促进培养考核奖励相统一。
  通过经典阅读,更好地促进领学研学辅学相统一。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要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经典阅读是联动学科专家、思政队伍和青年学子的重要纽带,是打通两个课堂、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节点。通过专家领学、集体研学、朋辈辅学,实现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相结合,资深教授、中青年骨干教师、新入职教师相结合,优化育人主体的结构与功能,推进专兼挂管理队伍与老中青师资队伍的分工合作,形成共同规划、合力指导、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学校秉承“通专结合”的设计思路,打造了一批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与原著原典课程,重点建设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原典、中西文化原典、各学科经典著作的原典导读课程群,采用“名师主讲、团队支持、大班讲授、小班辅导”的教学模式,以系统思维构建起多方主体协同的集成式育人工作体系。
  通过经典阅读,更好地促进校风学风家风相统一。在经典阅读过程中,学校、师生、家庭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凝聚起强大育人合力,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育人产品和服务。学校可发挥专业化、系统化育人优势,营造“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的校园阅读风气。教师则可以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发挥好教师的主体作用,以自身的优良学风感染青少年学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通过经典阅读活动联动家庭教育,反哺“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风建设,可以更好地引领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文明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通过经典阅读,更好地促进读书交流行走相统一。“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实践始终是检验阅读成果的重要场域。经典阅读不能“坐而论道”,需要积极延展阅读的空间和手段,把书本概念和现实案例相结合,理论反思与阅读交流相结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同相结合,以第二课堂的“真实感、现场感、生活感”,形成对第一课堂二维“画面感”的有效补充和有力支撑,让阅读活动从“空中楼阁”落向现实,真正让读书感悟贴近生活,避免与青少年的现实诉求脱节,使情感与信仰、知识与能力、学术与创造有机融合,把道理讲深讲透,使价值入脑入心。中国人民大学遵循“在现场”的场景设计、“在路上”的认知方法、“在心间”的情感路径,打造“100个乡村的脱贫攻坚史”和“100个街道的治理现代化之路”的“两个一百”田野课堂,实施“思行中国”思政实践、“知行中国”国情实践、“案例中国”学术实践“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引导青少年读懂社会这本“无字大书”,以社会实践锤炼青少年知行合一的本领,使其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通过经典阅读,更好地促进培养考核奖励相统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经典阅读项目并非简单地发布校园阅读倡议,而是集课程培养、实效考核、成果转化、奖励惩戒等配套机制于一体,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育人链条。这就要求项目设计立足“认知—思考—应用”的思维认识逻辑和学生成长逻辑,通过重点突出、分层分类、客观公正的培养、考核、奖励体系建设,引导青年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方法,基于扎根中国大地的情境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学校围绕“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学科与学术”深入开展学生学术创新评价体系改革,将“读史读经典”纳入学生课外实践教育学分制体系,重塑育人逻辑,实现从单向输入到价值内生的路径转化,激励青年学子聚焦“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进行阅读成果的创新性转化。
  大力推进数字时代经典阅读的创新发展
  推进数字时代经典阅读的创新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怎样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的重要举措。
  发挥数据效能,建好经典阅读的“中央厨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作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战略部署。青年学生是高校数字化阅读的主要群体,与时俱进优化高校经典阅读的育人模式,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要深刻把握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规律,创新图书馆数字化服务,打造教育智能的“变革引擎”。可以立足“专业培养目标+名师推荐阅读+学生检索数据”三个维度,绘制不同学段、不同专业学生的经典阅读“需求画像”,精选具有历史穿透力、思想感召力、艺术感染力、实践引领力的海内外精品译丛与著作,建设经典阅读的“中央厨房”。一站式、多维度、全覆盖的经典阅读导引机制,能够充分兼顾不同学科人才培养共性与个性的阅读需求,注重因势利导,培养青年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与能力,让更多青年学子认识什么是经典,学会怎样读经典、用经典。大学生在经典的阅读中与大师为友、与知识为友、与真理为友,不断深化中国立场、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全球度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推动资源共享,打造经典阅读的“单元格”。新时代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跨领域、跨学科的社会议题涌现,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亟需复合型人才予以回应和解决,这对高等学校经典阅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致力于使用数字化科技手段加强经典著作与文献典藏的综合利用,数字典籍库、移动图书馆、云书房的出现打破了不同院系、不同学科间信息储存与知识传递的壁垒,让经典书目搭上信息技术的“专线快车”,形成各具特色又资源互通的经典阅读“单元格”。青年学生通过数字化阅读的方式,既能领悟人文经典中的深邃哲思与价值理念,又能学习社科经典中的创新方法与批判思维,在多学科经典的浸润中丰富思想、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完善人格,成为汇通中外的“深读者”,执古御今的“先行者”,引领文明的“探路人”。
  促进信息交流,畅通经典阅读的“神经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思考与交流是知识内化与思想深化不可或缺的环节。数字时代人际沟通途径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使“阅读—思考—交流—反思”的过程变得更加便捷。推动经典阅读的创新发展,让信息技术为更加深入的阅读与思考助力赋能,就要着力搭建读者间信息交流的桥梁,用思想引领思想,用心灵启迪心灵,在交流与碰撞中开辟经典阅读的新境界。可依托“读史读经典”等特色阅读项目,搭建“名师导读”与“朋辈共读”的交流平台。针对马克思主义原典、中西文化原典、各学科经典著作不同的知识结构与内容特色,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导读会、云上读书会、经典阅读打卡等读书交流活动,不断丰富阅读平台,拓展阅读空间,让更多的读者在云端相聚。构建经典阅读的兴趣社群,将“阅读之后”的功夫做细做实。青年学生在更加便捷的阅读与交流体验中理解“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掌握“知”与“识”的转化方法,在思想的交锋中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不断前进,淬炼出大视野、大格局、大担当、大情怀、大智慧。
  警惕算法陷阱,筑牢经典阅读的“防火墙”。大数据在为思考、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得阅读表面化、碎片化的特点日益凸显。基于算法偏好的“信息茧房”容易让青少年陷入阅读娱乐化甚至庸俗化的陷阱,真正的经典著作反而淡出学生阅读视野。为此,应警惕数字化阅读中的算法陷阱,让经典阅读回归育人本位,真正发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的功效。在运用数字化手段助推经典阅读的实践中,要注重新技术、新媒介与传统方法的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从“算法为王”到“算法推优”的突围。在阅读内容上,要坚持“学校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的平衡,营造“爱读书”与“读好书”的书香校园。可邀请各院系专家学者定期更新经典阅读书单,以“名师荐好书”的方式奏响阅读主旋律,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在经典阅读中的核心地位。在阅读方式上,可充分利用“云阅读”方便快捷的特点,不断提升云端阅读资源的丰富度;同时保留并不断打磨线下阅读的精品活动,守护经典著作“慢阅读”的场域,引导学生静心读、沉浸读、深入读、思考读,为探索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高校智慧。

  

作者:孙 琳  郭相宜  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高等教育”(原载2023年第8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