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内,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与校园相互映衬,形成融合自然生态与人文教育的独特景观。作为六盘水中心城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明湖国家湿地公园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为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生物科学教育搭建了实践教学的天然课堂。
在这里,一座集科研、教育、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基地正在成为青少年探索自然的“科学课堂”。作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和贵州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它不仅承载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重任,更通过沉浸式教育实践,为中小学生播撒科学精神的种子,架起通向自然奥秘的桥梁,构建出“推窗见生态,移步即课堂”的独特育人场景。
“可以说,动、植物标本馆是学校发展的缩影!”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教务处实践科科长何超说,自1978年建校以来,生物科学专业就已设立,标本馆是一届届师生到野外开展实习和研究的结晶。何超口中的动、植物标本馆是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8年建立。开启标本馆大门,32000余份动、植物标本静静诉说着时间的故事,从建校开始,几代科研人用脚步丈量着六盘水的每寸土地,如今馆藏的动、植物标本大多数都是由本校师生所采集制作。
整个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基地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有1600平方米智能科研温室1个、校内农学实践教学基地25亩、校外木城教学农场35亩、现代化标准实验室(研究室)30多间。
“作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基地承担着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的使命,是连接科学与公众的桥梁。”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中心负责人翁贵英说,学院加强与中小学及其他场馆合作,为公众提供了系统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平台,通过科普开放活动、讲座、志愿者培训、标本制作、研学、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形式,深化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老师钟苗介绍,基地免费对全市中小学学生及市民开放,利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市科技活动周”等开展主题活动,每年服务人数达6000余人。
研学活动中,小朋友们在讲解员解说下走进标本馆,近距离观察生物标本,了解生物体态特征与生存环境,探索标本的奥秘,并到户外采集昆虫标本,在学院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整姿、干燥、防腐和保存等昆虫标本制作流程。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亲近自然,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
除此以外,基地还为中小学提供实验场地、设备等,为学生们提供实验技术指导;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中小学生物技能比赛,以赛促学,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加强对中小学相关学科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发展……
在连接高等教育与公众科学教育,普及传递生物多样性知识的过程中,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基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学校科研成果和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为公众提供了系统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平台,并与社会各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和保护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把科学研究过程变成故事,更生动地告诉孩子们,是一种传承。“学院的师生们踏遍六盘水的山山水水,发现新物种、摸清动、植物资源,过去,在野外采集制作标本需要打地铺、自己做饭,一待就是两周时间。现在条件好了很多,但是科研精神并未改变。”翁贵英回忆过去的时光感慨道。
她认为,从事科研需要持之以恒、吃苦耐劳,还要不怕失败。在对中小学生进行科普的过程中,基地的老师们也常常将这一精神贯穿于活动始终,将宝贵的科学精神植入孩子们的脑中。老师和志愿者带着前来研学的孩子们认识标本、采集标本、制作标本,每一步让大家亲自动手操作,让孩子们了解到成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坚持、刻苦、努力。
从一颗种子到一片森林,从一次标本制作到毕生科学追求,7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生物多样性科学教育基地正以自然为笔,以科研为墨,在青少年心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篇章。
翁贵英表示,未来将积极引入VR、AR、AI等技术,以增强科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通过校内外协同的科技教育、深化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加强实践阵地建设以及提升科普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丰富和高质量的科学教育体验。(来源:贵州日报)